當前位置:首頁 > 佛家經(jīng)典禪語 > 禪語> 正文

虛云老和尚禪語大全【共102句】

作者: formermaster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1-17 20:01:26 點擊:47269℃手機閱讀>>
Tips: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圖

虛云老和尚禪語大全

1、“凡學(xué)佛貴真實不虛,盡除浮奢,志愿堅固,莫貪神通巧妙,深信因果,懔戒如霜,力行不犯,成佛有日,別無奇特。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,自心是佛,自心作佛,有何修證?今言修者,蓋因迷悟之異,情習(xí)之濃,謬成十界區(qū)分。倘能了十界即一心,便名曰佛。故不得不盡力行持,消除惑業(yè),習(xí)病若除,自然藥不需要。古云,但盡凡情,別無圣解。喻水遭塵染,一經(jīng)放入白礬,清水現(xiàn)前。故修學(xué)亦如是,情習(xí)如塵,水如自心,礬投濁水,濁水澄清。凡夫修行,故轉(zhuǎn)凡成圣也。”

2、“要知今日之人,未能進步者,病在說食數(shù)寶,廢棄因果律儀,此通弊也。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,如斯之念佛,安有不見彌陀?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,如斯參禪,何愁不悟?總宜深究一門,一門如是,門門如是。果能如此用功,敢保人皆成佛,那怕業(yè)根濃厚,有甚習(xí)氣不頓脫乎?此外倘更有他術(shù)能過此者,是則非吾所能知也。”

3、“每嘆學(xué)道之士,難增進勝益,多由偷心不歇,喜貪便宜。今日參禪,明日念佛,或持密咒,廣及多門。不審正助,刻刻轉(zhuǎn)換門庭,妄希成佛,毫無佛行,造諸魔業(yè),共為魔眷。待至皓首無成,反為訕謗正法。古云,‘欲得不招無間業(yè),莫謗如來正法輪。’今逢大士勝會,同心慶祝,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。大士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。阿難縱強記,不免落邪思。將聞持佛佛,何不自聞聞?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”

4、“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,從平實處行得親切,才有少分相應(yīng),才不至徒托空言。平實之法,莫如十善。十善者,戒貪、戒嗔、戒癡、戒殺、戒盜、戒淫、戒綺語、戒妄語、戒兩舌、戒惡口,如是十善,老僧常談。可是果能真實踐履,卻是成佛作祖的礎(chǔ)石,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。”

5、“教化人不在于多談,行為好,可以感動人心。如《怡山文》所說‘若有見我相,乃至聞我名,皆發(fā)菩提心,永出輪回苦’。你行為好,就是教化他,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,而生退悔心,這會招墮無益。”

6、“修道如栽田,谷子變秧,插秧成稻,割稻得米,煮米成飯。佛性如種子,眾生本性與佛無異,自心是佛,故曰佛性,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。不要以為很遠,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。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,即把種子放在田里,等它發(fā)芽變秧,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,錯過時光,就是說修行要學(xué)大乘,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。插了秧以后要鋤草,等于修道要除習(xí)氣毛病,把七情六欲,十纏十使,三毒十惡,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,智種靈苗,就順利長成,以至結(jié)果。”

7、“孔子《論語》二十篇,第一句說:‘子曰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。’子者,孔夫子;曰者,說也??鬃咏倘藢W(xué)過的東西,時常溫習(xí),語默動靜,念念不忘;若所學(xué)仿佛大意,功夫就不相應(yīng),不究竟了。世法佛法都是一樣,要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。”

8、“更須自己勤奮。不可依賴他人。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。舍其富貴。出家從佛。希望佛一援手。即得超登果位。詎知仍須自己悟修。不能假借。”

9、“蔥蒜五辛。不可進食。為免助長欲念。所謂除其助因。修其正性。更加精勤增進。自能漸次成就。”

10、“起行宜辨正助,或念佛為正,以余法作助,余法都可回向凈土。念佛貴于心口不異,念念不間,念至不念自念,寤寐恒一,如是用功,何愁不到極樂……”

11、“打佛七,貴在一心。如果心不一,東看西聽,這樣的念佛,就是念到彌勒下生,還是業(yè)障纏身。佛法世法,都是一樣。世法無心,尚且不可以,何況佛法呢?念佛的人,從頭到尾,要綿綿密密。一字一字,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。佛來也這樣念,魔來也這樣念。念到風(fēng)吹不入,雨打不濕。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。為什么呢。佛者是覺也,既然能覺悟,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。魔者是惱也,惱害眾生慧命。知道他惱害慧命,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。所以當能夠覺時,就是見佛;如果遇害,就是著魔。現(xiàn)在佛七場中,如果坐在本位不動,繼續(xù)念下去的各位居士,算是見著佛了。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,你們說接到什么?既說不出好處,豈不是虛耗時光,空無所得?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,擾亂你們一心凈業(yè)。這樣就是你們置我于魔羅邊處了。”

12、貴在用心  “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,實在可憐。他們有的用什么燒豬、雞魚供養(yǎng)觀音菩薩。既然犯了殺戒,又不恭敬。有一次,我在上海時,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,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,花數(shù)百元請我看戲。我告訴他說,八關(guān)齋戒弟子,尚且不可看戲,何況我出家的僧人。你請我看戲,無異燒豬供菩薩。那個人叩頭悔過說,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,知道敬僧的道理了。佛法無上,貴在用心。一句珍重,揖別而去。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。而虛云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。”

13、“自己終日思想,確可轉(zhuǎn)移心境。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(fā),衣俗衣,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。晚上做夢。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。后來出家所作所思,不出佛事,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。”

14、“吾人如能發(fā)心勤修勿怠,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。亦自得步步進益,以達等覺妙覺。而三界七趣,無非幻妄所現(xiàn),原本不出一心,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,亦不出一心。是以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,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。”

15、“圣之與凡,唯心之垢凈而現(xiàn)。六凡心垢故,則現(xiàn)六道善惡罪福等相。四圣心凈故,則現(xiàn)威德自在光明赫奕、慈容德相。故經(jīng)云:“菩薩清涼月,常游畢竟空。眾生心垢凈,菩提影現(xiàn)中。”是故苦樂由心,炎涼自我。自心作業(yè),自身受報。唯圣與凡,但問自心可矣。”

16、“若欲不犯此五戒,重在攝心。妄心若攝,分別不起,愛憎自無。種種惡業(yè),何由而生。故楞嚴經(jīng)云。“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從定發(fā)慧。”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、定、慧。三無漏學(xué)。斷除貪嗔癡,則諸惡不起。自能眾善奉行。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,維持世道。果能攝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日久功深,菩提可冀。”

17、“佛法是體,世法是用。體是理,是真諦;用是事,是俗諦。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,不融通就落于偏枯。如離體表用,是凡夫凡情;離事講心,是不明心地。真俗二諦,名目很多,真是體,俗是用;戒定慧體用都得,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,若能融會貫通,則條條大路通長安。”

18、“修行要在動用中修,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,要在四威儀中,以戒定慧三學(xué),除貪嗔癡三毒,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,不許它犯人苗稼。”

19、人命無常,朝存夕亡,如石火電光。

20、美女在前,則以為一枝花,其實,迷魂鬼子就是她。

21、善用心者,心田不長無明草,處處常開智慧花。

22、三界輪回淫為本,六道往返愛為基??梢娪幸陀猩?,斷淫就斷生死。

23、時光長短,唯心所造。一切苦樂,隨境所遷。

24、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,剎那剎那的催人老。

25、有智不在年高,無智空長百歲。

26、古人說:“勿待老來方學(xué)道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”

27、禪是靜慮,要在靜中思慮好歹,擇善而從。

28、精進勇猛,有大愿力,難的會變?yōu)橐?。疏散放逸,悠悠忽忽,易的也變?yōu)殡y。

29、有憎愛心,就有煩惱;憎心一起,道心就退。

30、生命可置之度外,因果不可昧于毫厘。

31、生日又云母難日,自哀未遑,切不可作壽慶賀。

32、以智慧明鑒自心,以禪定安樂自心。以精進堅固自心,以忍辱滌蕩自心。以持戒清凈自心,以布施解脫自心。

33、坐禪要曉得調(diào)養(yǎng)身心。若不善調(diào)養(yǎng),小則害病,大則著魔。

34、用功的人要善于調(diào)和身心,務(wù)使心平氣和,無掛無礙,無我無人,行住坐臥,妙合玄機。

35、中下根人,常被境風(fēng)所轉(zhuǎn)。境風(fēng)有八: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行人遇著利風(fēng),便生貪著;遇著衰風(fēng),便生愁懊;遇著毀風(fēng),便生嗔恚;遇著譽風(fēng),便生歡喜;遇著稱風(fēng),居之不疑;遇著譏風(fēng),因羞成怒;遇著苦風(fēng),喪其所守;遇著樂風(fēng),流連忘返。如是八風(fēng)飄鼓,心逐境遷,生死到來,如何抵敵?

36、凡當參學(xué),要有三樣好;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,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,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。

37、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,凡見一切事物,能分是非,辨邪正,識好歹,別圣凡。

38、好耳朵就是順風(fēng)耳,什么話一聽到,都知道說的什么。

39、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,大肚能容撐不破,遇緣應(yīng)機,化生辦事,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!∈雷鹚f三藏十二部經(jīng)典,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癡三毒。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(nèi)容就是戒定慧,就是因果。使我戒除貪欲,抱定慈悲喜舍,實行六度萬行,打破愚迷邪癡,圓滿智慧德相,莊嚴功德法身。若能依此處世為人,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。

40、靜坐之重要:妙法蓮華經(jīng)云:“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。”因為靜坐這一法,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,使身心安泰,使自性圓明,生死了脫。一須臾者,一剎那之間也。若人以清凈心,返照回光,坐須臾之久,縱不能悟道,而其正因佛性已種,自有成就之日。若是工夫得力,一須臾之間,是可以成佛的。

41、何謂戒定慧?防非止惡曰戒。六根涉境,心不隨緣曰定。心境俱空,照覽無惑曰慧。防止三業(yè)之邪非,則心水自澄明,即由戒生定。心水澄明,則自照萬象,即由定生慧。

42、修行用功,貴在一心。

43、凡夫的境界,總是貪染財、色、名、利。

44、因為你我無始以來,被七情六欲所迷,從朝至暮,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,所以沉淪苦海。

45、年輕不知好歹,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,老病到來,死不得,活不得,放不下,變?yōu)樗酪部?,活也苦。這就是“早不預(yù)修,年晚多諸過咎。”

46、年老的人死在眉睫,固要猛進;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。須知“黃泉路上無老少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”總要及早努力,方為上計。

47、佛法的根本要義,乃是戒、定、慧三字,如鼎之三足,缺一不可。

48、學(xué)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,斷惡修善為行。

49、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,能在動中不動,才是真實工夫。

50、能不起分別心,無心任運,就不生煩惱;心若分別,即成見塵,就有煩惱,就被苦樂境界轉(zhuǎn)了。

51、眾生習(xí)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,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,這是佛的善巧方便。你有什么病,就給你什么藥。佛說一切法,為度一切心,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

52、凡自性不明的,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。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由此五欲生出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七情。七情又捆五欲,因此生死不了。

53、食也有利有害。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。古人一心在道,野菜充饑,必定菜根香。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:“一池荷葉衣無數(shù),滿地松花食有余;剛被世人知住處,又移茅舍入深居。”

54、世間七珍,雖稱為寶,享樂一時,畢竟成空,只能養(yǎng)生,不能脫死。若佛三寶,則能息無邊生死,遠離一切大怖畏故,永享常樂。

55、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,不分高下,可以互通,圓融無礙。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,何嘗不是參禪?參禪到能所雙忘,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?禪與凈本相輔而行。

56、不論念佛也好,持咒也好,參禪也好,總要認定一門,驀直干去,永不退悔。今天不成功,今世不成功,來世一樣干。溈山老人所謂:“生生若能不退,佛階決定可期。”

57、念佛到一心不亂,何嘗不是參禪?參禪參到能所雙忘,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?禪者,凈中之禪,禪與凈,本相輔而行,奈何世人偏執(zhí),起門戶之見,自贊毀他,很像水火不相容。

58、凡關(guān)世道人心者,莫不疾首痛心,力求和平挽救人心,使歸正軌,重仁慈不重武力。勿貪口腹,見利忘義,則殺心不起。殺機若息,劫運潛消矣。

59、五戒者,一殺戒,二盜戒,三淫戒,四妄語戒,五飲酒戒。此五戒名曰學(xué)處,又名學(xué)跡,是在家男女所應(yīng)學(xué)故。又名路徑,若有游此,便升大智慧殿,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,皆由此路。又名學(xué)本,諸所應(yīng)學(xué),此為本故。又名五大施,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,成就無量功德故。

60、人心不古,置因果于罔聞,那知因果理徹,如影隨形,如響斯應(yīng),若深信之者,人心則不改而善??v遇順逆之境,必?zé)o憂喜。當知現(xiàn)生所受,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,皆由自造。

61、前清庚子年間,八國聯(lián)軍入京,我那時跟光緒帝、慈禧太后們一起走。中間有一段,徒步向陜西方面跑,每日跑幾十里路,幾天沒有飯吃。路上有一個老百姓,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,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么東西,這么好吃?

62、人的投生,起首由于淫欲,及至出生后,就以財為主。廣慧和尚勸人疏于財利,謂:“一切罪業(yè),皆由財寶所生。”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。人有了錢財,才有衣食住,才想女色,娶妻妾。人若無財,什么事都辦不成,可見財?shù)膮柡α恕?/p>

63、妄想來了,就讓它來,我總不理會它,妄想自然會息。

64、你我都是一個心,只因迷悟而不同。

65、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,身心動靜、行住坐臥,要順時調(diào)護。

66、以智慧明鑒自心,以禪定安樂自心,以精進堅固自心,以忍辱滌蕩自心,以持戒清凈自心,以布施解脫自心。

67、能動靜忘懷,利水清月現(xiàn)。

68、身出家,心不出家--身參法侶,心猶顧戀。

69、身在家,心出家--雖受用妻子,而不生耽染。

70、身心俱出家-- 于諸欲境,心不生顧戀。

71、身心俱不出家 -- 受用妻子,心生耽染。

72、罪障之中,淫為首要。因淫損體,遂殺生補養(yǎng),而盜妄等惡,亦隨之而至。

72、男子見了女子,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;女子見了男子,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,以杜妄想。

73、跏趺坐時,宜順著自然正坐,不可將腰著意挺起。否則火氣上升。過后會眼屎多,口臭氣頂,不思飲食,甚或吐血。又不要縮腰垂頭,否則容易昏沉。

74、如覺昏沉來時,睜大眼睛,挺一挺腰,輕略移動臀部,昏沉自然消滅。

75、用功太過急迫,覺心中煩躁時,宜萬緣放下,功夫也放下來,休息約半寸香,漸會舒服,然后再提起用功。否則,日積月累,便會變成性躁易怒,甚或發(fā)狂著魔。

75、六祖說:“心平何勞持戒?行直何用參禪?”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?有個月里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,你能不動心嗎?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,你能不生嗔恨心嗎?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、人我是非嗎?統(tǒng)統(tǒng)做到,才好開大口,否則不要說空話。

76、三界輪回淫為本,六道往還愛為基。

77、世人有在家,有出家,有為道,有不為道,凡自性不明的,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。五欲就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由此五欲,生出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七情,七情又捆五欲,因此生死不了。

78、聞鐘臥不起,護法善神嗔,現(xiàn)世減?;?,死后墮蛇身。

79、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,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。

80、修行悟道,易亦難,難亦易。如開電燈一樣,會則彈指之間,大放光明,萬年之黑暗頓除;不會則機壞燈毀,煩惱轉(zhuǎn)增。

81、妄想人人有,連念佛也是妄想;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,佛來佛斬,這才腳踏實地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如此用功,久久自然純熟。忙碌中,是非中,動靜中,十字街頭,都好參禪。不要只知忙于插秧,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。

82、明白時生也好。死也好。男也好。女也好。無有生死男女及一切諸相。不明白時則不然。須知世間法相。皆屬幻化。如空中華。如水中月。無有真實。惟有一心念佛。為往生資糧。

83、師開示三界不安,猶如火宅。因謂世人在苦不知苦,因不知苦,所以不能出離,常以世界上的樂,因為樂事。

84、人苦不知苦,若真知苦,則應(yīng)依佛所說法,急求除苦,除苦之法良多 ,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無一不可以除苦得樂,即如吾人每日兩餐所念供養(yǎng)咒,供養(yǎng)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、圓滿報身盧舍那佛、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即是供養(yǎng)自性三身佛。法身、化身、報身三佛,為自性所本具,覺悟過來,當體即是,不假外求。如若不信,即佛在汝邊,亦無辦法。

85、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只緣眾生自迷,不能見自己如來藏心。勿再妄想 執(zhí)著,隨業(yè)流轉(zhuǎn)。須知人之本心本性,在圣不增,在凡不減。如同一真金,不論造像、造器 ,形雖不同,金體無異。如悟自體不異,造作由己,也要知佛之為佛,以其覺也;眾生之為眾生,以其迷也。除迷復(fù)覺,惟在覺照。覺幻幻離,幻離即覺;二六時中,覺照不已,終成大覺。宗下向上一著,即是如此。”*所以我佛出現(xiàn)于世,原為開顯指示眾生本具如來藏心 ,與佛無異,令其了悟,進入如來藏心。

86、修道不難,但能放下萬緣,人法雙絕,四相皆空,平平實實做去即得。

87、放下一切,立地成佛,平常心是道,要能直下承當,及善于保養(yǎng)道體等等圓頓道理。

88、明白了如來大意,則只要保養(yǎng),隨時隨處,無不是道。若不明白如來大意,則是懵懵修行,隨時隨處皆有墮坑落塹之虞。

89、修行必須無我,以此身心奉塵剎。并舉持地菩薩,及修滇緬路高山上之某菩薩為例。

90、人曰:修行有三不足,不足食,不足衣,不足睡。不足食,取止饑不宜過飽,更不能求美味;衣取御寒,宜服糞掃衣,更不能貪求美備;睡取調(diào)倦,不宜久睡。蓋久眠長愚癡,多衣增掛慮,過飽不便用功。

91、修行須別真?zhèn)涡罢?,不然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不惟徒勞無益,且錯因果。昔常有人做到坐脫立亡地步,或金骨子成堆,猶被正眼人目為邪魔外道。何況不明如來宗趣,盲修瞎練,背道而馳者乎?所以古人修行必依止善知識,有所發(fā)明必經(jīng)大善知識印可,方為正道。

92、人曰:修行容易習(xí)氣難,習(xí)氣不除總是閑。吾人修行,究竟所為何事?原不過出離生死。但習(xí)氣是吾人羈絆,若習(xí)氣毛病未除得盡,生死必然難逃。即如圓澤禪師那樣用功,仍不免落入胞胎。今人習(xí)氣毛病,毫不打算掃除,那里有了生脫死之分呢?

93、要注意僧儀,上殿合掌當胸,五指并攏,兩掌心貼攏,中間不可離開,此為轉(zhuǎn)十惡為十善之義。二足成八字形,身體正直,眼觀鼻、鼻觀心,兩眼不得張大,不得左顧右盼。此等僧儀很是重要,且為除習(xí)氣之重要事件。

94、世間不明佛法之人,往往以善因而招惡果。如各地乩壇常假托佛祖語言勸世,但其中常有顛倒本末、錯誤因果,致成妄語欺人,或謗佛謗法者,深可懼也。

95、真心為無價之寶,賢愚凡圣、天堂地獄、穢土凈土,皆由他造作。佛祖教人顯了真心,證自性佛。人能將種種習(xí)氣斷盡,則真心自顯,自佛即證。

96、從釋迦佛應(yīng)世起,正法千年,像法千年,像法后為末法一萬年。正法時期,聞法悟道者遍處皆是;像法時期,聞法悟道者亦有所在;而今末法時期,人根陋劣,心術(shù)澆薄,漫說眾人,即出家僧人,亦是有名無實,并且不知出家為何事,根本上談不到修行,證道者更無一聞矣。佛法至此,那得不衰?真堪痛哭!

97、諸人望我開示,其實佛菩薩及祖師對諸人時時在開示也。每日殿堂課誦各種咒愿,及鐘鼓磬錘等,無一非佛菩薩祖師至精至貴之語聲。諸人若能耳聞、口誦、心惟、行篤,成佛有余,豈待多說?說若不行,說亦無益。

98、妄念人人皆有,然妄念起時,我自知之。知而不隨,是謂不相續(xù),不相續(xù)則我不為妄轉(zhuǎn);縱有妄念起滅,亦不過如浮云之點太虛,而太虛固不變也。

99、師開示心即是佛,放下即成之理,至圓至妙。并舉飛缽禪師神通妙用,不可思議。

100、十法界唯心所造,四圣六凡,皆是自作自受,大修行人惟愿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余皆不取也。

相關(guān)佛家經(jīng)典禪語

猜你喜歡